著名画家邵鸿萍——生命与艺术的交响
周桃华龍華軒画馆监制
邵鸿萍,1957年生于天津,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。
现为:
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
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
第四、五届天津美术家协会理事
天津河东区美协副主席
天津市"五个"一批专业人才
参展及获奖
1997年《为了灾区》入选全国写生大展
2001年《太行杨槐穿天图》获全国人物画银奖
2002年《春色岂知心》获全国第五届工笔画大展铜奖
2003年《太行风情》获中,日,韩美术大展金奖
2004年《花样年华》获全国第二届人物画大展优秀奖
2004年《根系大山中》获曰本国际水墨画展金奖
2005年《飞歌故园情》获第二届全国中国画提名展优秀奖(最髙)
2006年《自问》获中国美协首届髙研班毕业作品展优秀奖(最高)。第三届中国美协会员大展优秀奖(最髙)
2009年第五届中国美协会员大展优秀奖(最髙)
著作出版
1、出版《邵鸿萍工笔人物画艺术》
2、出版《荣宝斋当代书画名家作品集》
3、出版《现代工笔画形象选》
4、出版《现代仕女人物画技法》
5、出版《现代工笔画教程》
6、出版《现代水墨人物画技法解读》等
【作品鉴赏】
气清,画清,超然物外
邵鸿萍工笔人物画述评
在中国传统的画学品评中,曾经发生过“神品”与“逸品”排序之争。以宋徽宗赵佶为首的宋代皇家画院崇“神”抑“逸”,推“神品”为宗极,认为“逸品”不取工细,意似便已,终非画之本法;而与之相反,文人画崛起,“又以逸品加于神品之上者,曰出于自然而后神也”,认为“神品虽妙,但刻画细谨,为造物役者,乃能损寿,盖无生机也”(明·董其昌《画旨》)。
“神品”与“逸晶”之间的排序之争,反映了不同审美取向和价值学原则,内中之是非曲直,非一言可以尽概。
实际上,真正的“神品”和“逸品”,皆画中之极致,各有特点和优势。工笔画,多认为“工于密而精细者”,而“气韵生动”是概况工笔画在内的绘画艺术的总体要求。著名画家董希文指出“中国画的基本品质是写意,写意画是写意,工笔画也是写意。”
观邵鸿萍的工笔人物画既有物象的意态神韵,也有画家的意态神情。他有扎实的写实造型能力和笔墨技巧,又有几十年走遍大江南北搜集素材、体位自然,师法造化的深厚底蕴,他的工笔人物画是作者情感表现与自然造化的完美契合。
其作品“工而入逸,逸而弥工”,是对自然的呼唤,也是审美情感的表现。不庥是人物情感的表现,还是对自然生命的直觉关注,都展示出他对渗透着东方文化神韵的新工笔画的钟情与热爱,以及审美理想、创作才能和艺术追求。
邵鸿萍是一位刻苦勤奋、卓尔不群的工笔人物画家。早在20年前,作品就在题材、章法、笔墨、色彩等方面显示出不俗的追求,特别是以独到的审美崇尚,创造了独特的形式美感,如《春色岂知心》、《花样年华》等作品皆迥异于传统绘画而富于个性创造色彩。独到的绘画图式的形成,是邵鸿萍对传统人物画创作理念“外师造化,中得心源”的一种领悟,乃来源于生活并且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升华。
邵鸿萍的作品以超凡脱俗的清淡格调为主,他的冲淡胸襟,演化为朴素自然的艺术特点。他喜用春蚕吐丝的线描,行笔速度和压力均匀和缓,中锋线条劲瘦轻柔、细致而深入地刻画对象;接着用墨色一遍一遍地加以渲染积成,少则五六遍,多则数十遍。其淡,淡而不薄,淡中见浓,有阴阳、向背,有精神、有趣味,可谓“淡中藏美丽,虚处著功夫”(清薛雪《一瓢诗话》)。邵鸿萍的画有功夫、有静气、有深度、有韵味,是“不媚时人眼”的有我之作。
邵鸿萍的工笔画远离现代社会的浮躁,具有独立不羁的自由精神。这种精神,植根于他的心灵,贯注于他作品的全体,既是孔子“游于艺”思想在他身上的一种显现,又是中国艺术生命力的一种体现。这些年来,邵鸿萍目不旁骛地走着自己的路,仿佛蛰居闹市之中的一个隐士,其画格之清,正源于他心地之清。
邵鸿萍性情温和而内敛,不事张扬,待人坦诚真挚,与之相交,有感“一片冰心在玉壶”,始信古人之言“心清则可气清矣”。他愈来愈纯朴的画,看来是那样的平淡天真,着实是重形重质,精能绝妙。然而这种精而不琐碎,刻画而无匠气,是其他人难以追求的,也是追求不来的。邵鸿萍作品独到的清、净、纯,是由平静的心境和厚实的文化底蕴作后盾的,加之为人谦逊,处世平和,其人其作,将来不可估量。
“心地清净方为道”,其清新的画面可以给人一种空灵虚静的情趣。在现代繁杂喧闹的都市生活中,人的心态趋于浮躁,“清”则能净化人的心灵,给文人雅士以清净之气、灵异之气。邵鸿萍笔下的作品已达到一种至真、至美、至灵的境界。